欢迎访问广东东南电缆实业有限公司!



行业动态

我国电力电缆行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文字:[大][中][小] 发布日期:2025-11-06

我国电力电缆行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电力电缆是用于电能传输和分配电能的电力设备,广泛应用于电力、建筑、交通、通信、石油化工等领域,被誉为国民经济的“血管”和“神经”。作为电力和通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电缆的质量和性能直接关乎国家基础设施的安全、稳定与高效运行。
电力电缆行业的发展与工业制造息息相关,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工业化起步较早,因此其电力电缆产业经过长期发展积淀,已形成较成熟的产业链,至今仍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亚洲国家的基础工业快速崛起,世界电缆的生产重心逐渐向亚洲转移。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建设以及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缆生产国与消费国。与此同时,我国电缆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国际知名企业凭借其品牌优势和技术实力,仍占据高端电缆市场较大份额。
同时,国内电缆市场也面临集中度偏低、技术含量较低的普通电力电缆产能过剩等一系列挑战。
因此,有必要对国内电力电缆行业的发展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研究市场现状以及需求特点,提出针对性对策,为提升我国电缆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1我国电力电缆行业发展概况
1.1我国电力电缆发展历程
我国电缆产业整体起步较晚,直到1939年第一家电缆厂(昆明电力电缆厂)才正式投产,而用于引爆俄罗斯矿山矿石的世界首条电缆则诞生于1812年,两者相差近130年。
尽管起步较晚,但自20世纪90年代起,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电力电缆需求量急剧增长,我国电缆行业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在技术引进、设备升级及人才培养方面均投入了大量资源,推动电缆产业快速扩张。2011年,我国电缆产业规模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缆生产国。2020年,我国电缆产业的全球市场份额接近40%,稳据全球首位。2000—2021年,我国先后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电荒”,这不仅暴露了电力供应的不足,也倒逼电力和电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推进。
随着电网建设的快速推进,电力电缆在城市地下电网、发电站引出线路、工矿企业内部供电以及跨江跨海水下输电线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已成为电力输送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伴随我国电网改造、特高压输电工程以及新能源项目的持续推进,电力电缆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不仅显著推动了市场规模的增长,还加速了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我国在高压、超高压、超导电缆以及海缆等领域持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仅巩固了电缆产品在全球产量上的领先地位,也推动相关技术稳步迈向世界先进水平。
现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电缆企业加速推进国际化进程,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中国制造的电缆产品以其性价比高、性能可靠等优势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得到广泛认可。
在非洲、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中国电缆企业正逐步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为全球电缆产业格局带来新的变化。
同时,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加速和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加,电缆产业将迎来新的增长机遇,尤其是电动汽车、智能电网和绿色能源等项目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对电缆的需求,为我国电缆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1.2我国电力电缆行业现状
从2011年到2024年,我国持续保持全球最大电缆生产国的地位。然而,国内电缆市场的集中度仍偏低,行业内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提升产业集中度、加快企业兼并重组以及加强技术创新,或将成为未来电力电缆行业发展的关键路径。
我国大部分电缆企业发展历史较短,规模也普遍较小,因此在研发投入、生产设备、制造工艺和检测手段等关键领域面临资金不足和核心技术缺乏等挑战。
尽管政府机构和电缆使用企业在质量监管方面已采取多项措施,但我国电缆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在高端电缆产品制造领域,尤其是在高压电缆绝缘材料等核心环节,国内企业仍然依赖进口,这不仅限制了我国电缆行业的技术自主性,也对企业的竞争力产生了不利影响。
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电力需求量显著增加,这为电缆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在过去几十年间,我国电力电缆行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产业规模和产能均居世界前列,同时市场需求也持续上升,逐步确立了我国在全球电力电缆生产领域的重要地位。
在技术层面,国内龙头企业通过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持续进行技术创新,特别是在特高压柔性直流电缆等高端产品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高端电缆国产化进程加速,不仅提升了我国在高端电缆市场的竞争力,也增强了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尽管行业发展迅速,但由于生产企业数量庞大,行业集中度较低的问题愈发凸显。因此,提升产品质量已成为当前我国电缆行业的关键任务。
为应对这一挑战,各电缆生产企业应在产品质量上加强自律管理,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相关产品符合行业标准和客户需求。同时,电缆用户单位以及专业的电缆质量管理机构应牵头开展质量监督,协助行业内企业提升产品质量。
2我国电缆行业政策及监管分析
2.1国家政策对电力电缆
行业发展的影响
电缆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配套行业,其行业质量提升和技术创新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支持。
在“八五”至“十四五”规划期间,国家对电缆行业的支持政策经历了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到“构建现代电网体系”,再到“加快电网智能化改造”的演进。
在“八五”至“十一五”规划期间,国家以能源、通信及关键原材料等基础工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城市电网的电力电缆化率稳步提升。
“十二五”至“十三五”规划则明确了建设现代电网体系的目标,通过技术进步提升电能利用效率,重点突破高压输变电关键技术,优化城乡电网结构。
进入“十四五”时期,智能化电网改造与建设成为核心任务。国家专项战略资金的支持不仅保障了传统电网投资对电缆需求的增长,还通过新基建建设提升了电缆行业的景气度,尤其是在特高压和轨道交通领域,政策红利效应显著。
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并将其作为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首个十年行动纲领,为我国现代工业的科技化和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同时明确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
这一战略标志着我国经济结构将从以重化工业为主逐步向高端、节能、环保和高科技领域转型。
其中,电力装备产业被列为《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凸显了其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的关键作用。
202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进一步强调现代能源系统建设,强调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优化电力生产与输送布局。
具体措施包括推进特高压输电通道(如白鹤滩至华东、金沙江上游外送等)建设,完善电力传输网络的互联互通,推动智能微电网与农村电网发展,以及增强跨区域调配和电力系统的智能调节能力等,为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电缆制造业实现了从基础建设到高端装备、再到智能化改造的全面跃升,有效助力了以智能电网为核心的现代电力传输体系的发展,为我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2.2电力电缆规范性政策
随着电力电缆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旨在规范和引导电缆行业的产品质量,强化对电力电缆生产企业及其产品质量的执法监督。
近年来,国家针对电缆行业发布了一系列规范性政策。通过实施严格的质量监管政策,有效提升了电缆产品的质量标准,促使行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和高质量方向发展。
截至2024年,在《中国制造2025》等文件的推动下,我国电力电缆产业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某些高端电缆制造领域,如特高压电缆等技术方面,不断实现技术突破,逐步在国际市场上建立起竞争优势。
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是推动电力电缆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通过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等专项措施,电缆企业在新材料应用、智能制造技术推广和自主研发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与此同时,国家还通过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以及强化自主创新等多项措施,推动电缆行业向高质量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这些举措不仅优化了产业链,还显著提升了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行业内通过资源整合和加强合作等方式,正逐步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市场格局,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电缆生产能力,还促进了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
随着全球电力需求的不断增加和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海上风电和电动汽车领域,高性能电缆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将为我国电缆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并进一步推动电力电缆产业的转型升级。
2.3电力电缆行业监管体制
我国电力电缆行业的管理体制融合了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与行业协会的自律规范,在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下,遵循市场化发展路径,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调节机制。
具体来说,行业主管部门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以及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行业自律组织则是隶属于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的电线电缆分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国家产业政策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电力电缆行业的产业政策,提出中长期发展方向及指导意见,并进行宏观管理与调控。
2023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并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以下简称《目录》),该文件自2024年1月1日起生效,由鼓励、限制和淘汰三类目录组成。那些不属于这三类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项目被归类为允许类,并未纳入《目录》中。
在鼓励类项目中,国家继续大力支持电网建设与改造,尤其是在特高压输电和海上风电等领域。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了能源消费保障机制,明确要求多个省份显著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这一政策推动了多种可再生能源形式的快速发展,包括海上风电、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等产业链的升级和布局优化。特别是在资源优势明显的地区,相关技术与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
例如,2023年11月,我国成功建成了全球首个融合深海浮动风能与水产养殖的可再生能源项目,进一步彰显了我国在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与技术创新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电力电缆行业的管理机构之一,其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和实施电缆行业的规划、产业政策及标准,监测行业的日常运作,并负责中长期规划、政策和标准的拟定与实施,同时指导电缆行业的发展。
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及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发布了《关于促进电线电缆产品质量提升的指导意见》。
该意见强调了推进电力电缆企业产品质量分类监督制度、加强对生产企业和产品质量的执法监督、严格出口产品的检验监管、完善重点领域和环节的质量管控制度、建立质量信用共享机制、加大技术攻坚力度以及完善行业自律机制等措施。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相关政策在提升电力电缆产品质量、推动行业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要负责市场的综合监督管理,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营造诚信的市场环境。
2018年12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电线电缆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此细则从多个方面对电力电缆行业的质量管理进行了强化,包括发证产品及标准、企业申请生产许可证的基本条件和材料、产品检验报告、证书许可范围及获证企业后续现场审查等。
此外,该细则还对电力电缆产品的分类及发证范围进行了详细说明。该细则的实施旨在加强对电力电缆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促使电缆企业保持对产品质量的高度警觉,通过监测和排查电缆市场的风险隐患,严厉打击生产和销售不合格电缆的行为。
电力能源事关国计民生,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对电力电缆产品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以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该项认证依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细则电线电缆产品》开展,旨在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此外,电力电缆行业还需遵循一系列国家及行业标准,包括GB/T3956—2008《电缆的导体》和GB/T18380.35—2022《电缆和光缆在火焰条件下的燃烧试验第35部分:垂直安装的成束电线电缆火焰垂直蔓延试验C类》等。这些标准涵盖了产品的技术要求、测试方法、标志及包装等,进一步确保了电力电缆产品的质量。
与此同时,为加强对电缆产品的监管,国家还要求相关企业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获得ISO 9001认证。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质量控制程序,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到最终产品检验,每一环节都要确保符合标准要求。随着国家对电缆行业质量监管的不断加强,强制性认证不仅成为产品进入市场的基本门槛,也成为推动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增强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监管体系有助于提升电力电缆行业的整体质量水平,推动行业向高端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3我国电力电缆行业市场分析
3.1我国电力电缆产业链现状
目前,我国电力电缆行业的产业链已经较为完备。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为电力电缆制造提供原材料的基础行业,主要供应铜、铝以及塑料等化工产品;产业链中游涵盖电力电缆的生产制造企业;产业链下游则包括电力、通信、工程机械和建筑等行业。
这些行业对电力电缆有着持续的需求,代表性企业有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以及中国铁路建设有限公司等。在“十四五”期间,为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电网投资明显提速。
在这一阶段,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和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依然是电网投资建设的核心力量。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大背景下,特高压电网正逐渐成为我国“西电东送、北电南供、水火互济、风光互补”能源运输的“主动脉”,特高压及配电网建设也成为“十四五”期间电网建设的重点。
总体来看,为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全局规划,我国对电网的投资将继续保持高位,在特高压建设和配电网建设等因素的推动下,未来电力电缆领域的投资规模有望持续增长。
从我国电力电缆生产企业的地域分布来看,电力电缆制造能力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均衡现象。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中西部及其他区域虽然也有电力电缆企业分布,但数量相对较少,且多为中小型企业。
这种分布格局主要是受终端需求驱动,因此电缆生产企业通常选择在靠近主要市场和基础设施投资较大的地区设立生产基地。
目前,全国已形成了四大主要电力电缆产业集群:江苏宜兴、浙江临安、安徽无为和广东东莞。这些产业基地都位于我国经济发达、建设需求旺盛的华东和华南地区,形成了既相互竞争又各具特色的格局。
具体而言,江苏宜兴产业集群以电力电缆、电力特种电缆和光纤光缆为主要特色,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已成为国内外市场的强劲竞争者。
浙江临安则在电力电缆和特种电缆领域表现突出,凭借灵活的生产能力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安徽无为主要以电力特种电缆为特色,其产品在国内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广东东莞则依托其在电子制造业中的优势,成为电气装备用电缆的重要生产基地,并在电缆出口市场中占据显著份额。
3.2我国电力电缆行业市场现状
我国电力电缆行业的发展与电网投资、城市化进程以及工业发展密切相关。其中,城镇化和工业化是推动电力电缆需求增长的长期动力。
该行业的快速发展也与同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密不可分。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公共设施、建筑、交通及工业等领域的投资将不断增加,全社会用电量保持增长态势,特高压项目也加速落地。这一系列因素将带动国家对电力电缆的长期需求,助力行业实现规模化发展。
目前,我国电缆企业按照主营业务规模及行业竞争能力划分已呈现出三级梯队的分布特征。第一梯队企业凭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以及雄厚的研发实力,长期占据高端市场,在高压及超高压陆缆和海缆领域表现突出,能够提供网络组件、增值工程、检测系统及维护系统等全套服务。
例如,法国耐克森集团自1980年进入我国后,先后在江苏苏州、山东阳谷和天津等地建立了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国内几家电缆制造龙头企业也成功跻身全球线缆企业十强,展现出了强劲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梯队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设备,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在中高端市场竞争中影响力持续扩大。相比之下,第三梯队企业主要集中于民用和中低压电缆领域,依靠价格优势参与竞争,虽然这类企业数量众多,但产能较小,且竞争激烈,技术与产品附加值有待进一步提高。这种梯队化格局反映了我国电缆行业的多层次发展特征。
3.3我国电缆产品进出口现状
我国不仅是全球电缆的主要生产和消费大国,同时也是重要的电缆出口国。近年来,随着我国电缆行业规模的持续扩大以及成本优势的凸显,电缆出口量稳步增长。
然而,目前我国出口的电缆产品仍以低压电缆为主,高附加值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电缆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地位,电缆出口可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力:一是提升产品质量,重点开拓高端市场,以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增强在国际市场的不可替代性;二是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作用,大力拓展“一带一路”国家和东南亚市场。
通过与我国电力电网企业和电力设备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协同推进,实现电缆出口与海外市场布局的双赢局面。
在电力电缆进口方面,得益于电缆技术研究的推进和生产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我国高端电缆的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对电力电缆的进口需求整体呈现稳步下降趋势。
目前,我国进口电缆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用特种电缆领域,主要包括航空装备用特种电缆、海洋勘探与资源采集系统用电缆、高速机车用高电压电缆、采煤机用特种电缆以及特种绕组线等。
未来,我国应继续加强电缆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高端领域的技术突破,以进一步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少进口依赖,为实现我国电缆行业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4结语
(1)我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缆生产国和消费国。在此过程中,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是推动我国电力电缆产业蓬勃发展的核心动力。
(2)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加,电缆产业将继续迎来新的增长机会。尤其是正在加速推进的电动汽车、智能电网以及绿色能源等项目,将为我国电缆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3)我国电力电缆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在全球高端电力电缆市场上,我国仍面临较高的资金、技术、认证等进入壁垒,而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则凭借多年的资金与技术积累,仍占据主导位置。
(4)在中低端电缆市场,我国出口量正逐年增加,但同时也存在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企业间价格竞争激烈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提升产业集中度、加强技术创新,或许是我国电缆行业发展的可行路径。
(5)为提高我国在高端电力电缆市场的占有率,各电缆生产企业需进一步加大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研发投入,并加强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同时在产品质量上提升自律管理能力,建立健全质量管控体系。
(6)在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和行业自律组织的推动下,我国电力电缆行业将继续朝着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一进程将进一步巩固我国在全球电力电缆市场的竞争地位,并为实现“双碳”目标和推进产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